分类: 供应链金融,究竟创造了什么价值

  • 供应链金融,究竟创造了什么价值?(二)

    三、小微企业融资难

    银行嫌贫爱富,厌恶小微企业贷款,这并不是一个秘密。

    普惠金融,在政策层面喊了很多年,一直难以落地。“普”代表了普遍存在的小微企业,“惠”代表了低利率,普惠金融代表了一个美好的愿望。而小微企业从出生开始,就带着高风险的特性。高风险和低利率,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;“普”与“惠”,确实是难以平衡的一对矛盾点。

    大型企业是巍峨的高山,小微企业则是一颗颗沙砾;大型企业是香喷喷的奶酪蛋糕,小微企业是难以下咽的野菜。

    可是,风起于青萍之末,创新的源头活水常常来自小微企业,而不是大型企业。因为大型企业已经占领了大部分市场,处于优势地位,可以躺着赚钱,他们没有动力去变革创新;而小微企业却在夹缝中求存,穷则思变,他们才拥有最强的创新动力。

    如果把整个社会的GDP拉齐了看,无数的小微企业创造了我国大约60%的GDP。此外,小微企业还贡献了70%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%以上的城镇就业。民营企业(以小微企业为主)占中国外贸总值的55.5%,并连续6年保持我国的第一大外贸主体地位。

    供应链金融,天生蕴含着小微普惠金融的钥匙,可以打通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。

    国家现在大力提倡,金融要支持小微企业,做到精准滴灌。而要落地这个目标,一定离不开真正接地气的供应链金融。

    供应链金融的其中一个重要价值,就是帮助广大的无法在银行传统业务中获得融资的小微企业,拿到低成本、快速高效的融资。

    未完待续,预计本周日更新下一集。

    参考资料:

  • 供应链金融,究竟创造了什么价值?(一)

    在金融市场上,银行、消金、保理、小贷等各类放款机构不止成百上千家,大家一直做融资,玩得好好的,风平浪静,跟着经济大行情赚钱。

    突然有一天,市场上来了一个新的搅局者,自称供应链金融,而且宣称自己与传统的金融机构大不相同。

    这到底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噱头,还是一场由底层业务触发的行业变革?

    一、供应链金融的起源

    先回顾一下,把时间线拉到最初。2002年,深圳发展银行(后并入平安银行)首次系统性提出“供应链金融”概念。而早在1998年,深发展银行在广东地区就首创了“货物押”业务,这被视为是国内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雏形。

    供应链金融,说简单点,就是给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做贷款或者垫资。资金用途只能用于指定的供应链场景,其中大部分是用于企业采购。

    二、传统银行贷款业务的堵点

    说起融资,大家并不陌生。在你公司楼下方圆3公里的街道上,多半就不止1家银行。在传统的融资业务中,银行作为资方,借款人作为资金需求方,双方一拍即合,有借有还,再借不难。

    但这个模式里有一个难题,就是在借款之前,银行无法准确判断客户是否会按时还钱。在信贷申请中,银行常常要收集大量的客户信息,通过复杂的评分计算,银行才能大致测算出一个客户的信用风险。

    所以,传统银行贷款的第一个难点,就是信用评估成本较高。

    而第二个难点,则是银行近年来获客成本逐渐升高,离客户越来越远。随着互联网商业的发展,银行依旧固守传统的获客方式,所以相对的,银行离实体经济好像越来越远。这种“远”之所以是相对的,是因为银行本身离实体经济中各家公司的距离其实没变,但是供应链上各家企业的距离越来越近了,而银行有成为商业信息孤岛的趋势,也就是相对“更远”了。

    第三个难点,客户粘性很弱,催收难度较大。融资本身是一个低频次事件,贷款一次可以使用1年,客户和银行的沟通频率很低,因此互相之间不了解对方的最新情况,缺少默契和共同利益点,所以造成了银行客户的粘性很弱,如果客情关系也一般,那么催收的难度就较大。

    第四个难点,传统银行更偏好大型企业,厌恶小微企业。这种带着有色眼镜的偏见,会导致银行主动放弃大量的小微企业客户,而这些客户恰恰是高利差、高利润的客户群体。

    未完待续,预计本周五更新下一集。

    参考资料:

    1. https://bank.pingan.com/about/news/20121201279.shtml
    2. https://www.weiyangx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