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金融市场上,银行、消金、保理、小贷等各类放款机构不止成百上千家,大家一直做融资,玩得好好的,风平浪静,跟着经济大行情赚钱。
突然有一天,市场上来了一个新的搅局者,自称供应链金融,而且宣称自己与传统的金融机构大不相同。
这到底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噱头,还是一场由底层业务触发的行业变革?
一、供应链金融的起源
先回顾一下,把时间线拉到最初。2002年,深圳发展银行(后并入平安银行)首次系统性提出“供应链金融”概念。而早在1998年,深发展银行在广东地区就首创了“货物押”业务,这被视为是国内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雏形。
供应链金融,说简单点,就是给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做贷款或者垫资。资金用途只能用于指定的供应链场景,其中大部分是用于企业采购。
二、传统银行贷款业务的堵点
说起融资,大家并不陌生。在你公司楼下方圆3公里的街道上,多半就不止1家银行。在传统的融资业务中,银行作为资方,借款人作为资金需求方,双方一拍即合,有借有还,再借不难。
但这个模式里有一个难题,就是在借款之前,银行无法准确判断客户是否会按时还钱。在信贷申请中,银行常常要收集大量的客户信息,通过复杂的评分计算,银行才能大致测算出一个客户的信用风险。
所以,传统银行贷款的第一个难点,就是信用评估成本较高。
而第二个难点,则是银行近年来获客成本逐渐升高,离客户越来越远。随着互联网商业的发展,银行依旧固守传统的获客方式,所以相对的,银行离实体经济好像越来越远。这种“远”之所以是相对的,是因为银行本身离实体经济中各家公司的距离其实没变,但是供应链上各家企业的距离越来越近了,而银行有成为商业信息孤岛的趋势,也就是相对“更远”了。
第三个难点,客户粘性很弱,催收难度较大。融资本身是一个低频次事件,贷款一次可以使用1年,客户和银行的沟通频率很低,因此互相之间不了解对方的最新情况,缺少默契和共同利益点,所以造成了银行客户的粘性很弱,如果客情关系也一般,那么催收的难度就较大。
第四个难点,传统银行更偏好大型企业,厌恶小微企业。这种带着有色眼镜的偏见,会导致银行主动放弃大量的小微企业客户,而这些客户恰恰是高利差、高利润的客户群体。
未完待续,预计本周五更新下一集。
参考资料:
- https://bank.pingan.com/about/news/20121201279.shtml
- https://www.weiyangx.com/